伊拉克04月安全形势综述
006号研究员
据汉卫国际驻伊拉克安全官监控报告及相关媒体报道,除选举法修正案仍存在诸多争议以外,本月伊拉克整体安全较为复杂严峻。经济上,长期依赖石油出口,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较大,财政收入骤减,进而影响社会民生;多领域群体抗议频发,暴露深层次社会矛盾。社会安全上,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仍然活跃,美军军事调动以及防御系统测试进一步加剧社会不稳定性。突发安全事件上,强沙尘暴来袭、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疫情爆发,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健康。
一是经济方面。
(1)美对伊实施新关税政策,致使伊财政收入减少。
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实施新关税政策,其中将对从伊拉克进口的产品,除石油、天然气以及精炼产品以外,征收39%的额外关税。伊拉克大部分石油出口可免关税,实际有效的关税税率仅为0.1%,但该政策引发的全球石油价格下跌,使得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第二大产油国的伊拉克面临石油需求下降和价格下跌的困境。
因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这一困境将直接导致其财政收入的减少,进而影响伊拉克政府在本就脆弱的社会福利、基建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投入,阻碍民生保障,易引发民众不满情绪。同时,石油行业将受到直接冲击,收入减少可能导致企业开源节流,采取减少招聘、裁员等措施削减开支,从而使得伊拉克国内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职职工福利待遇的减少更易引发持续抗议,一系列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二)社会矛盾愈发凸显,多领域群体抗议爆发。
教育领域:本月,巴格达、迪亚拉省、济加尔省、卡尔巴拉省和纳杰夫等多地教育工作者持续抗议,要求公平薪资以及必要的法律保障,其中济加尔省的局势尤为严峻,已有60多名校长辞职,抗议此前安全部队曾用催泪瓦斯等暴力行为。同时,伊拉克教师工会与政府,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也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公共服务领域:自2024年11月以来,库尔德斯坦地区已有超2.5万名新退休公务员未发放退休金,退休人员生活陷入困境;截至本月,基尔库克市胜利医院合同工爆发示威抗议,抗议医院拖欠两个月工资,且实际发放金额仅为合同约定的一半。上述事件均反映伊拉克财政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脆弱性。农业领域:瓦西特省农民因抗议政府下调小麦、大麦价格,且政府拒收计划外作物,部分农民遭遇警方暴力对待。此次事件暴露伊拉克农业政策的不稳定。
上述多领域抗议事件相互交织,深刻反映伊拉克长期存在的财政管理混乱、腐败,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频繁的抗议活动将严重冲击本不稳定的社会安全形势,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正值伊拉克国民议会选举筹备期间,此类抗议活动也会进一步加剧民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危机。
二是社会安全方面。
(一)ISIS残余势力仍然活跃,伊拉克反恐行动持续进行。
本月,伊拉克安全部队在多地开展针对ISIS的军事行动,行动范围覆盖与叙利亚接壤的边境省份以及地形复杂的内陆地区。4月7日,伊拉克反恐局发布声明,其安全部队在尼尼微省开展跨区域“清扫”行动时,成功逮捕一名担任军事要职的ISIS高级成员;4月8日,伊拉克安全部队在安巴尔省北部拉瓦地区的大规模搜索行动延伸至尼尼微沙漠,以及萨拉赫丁省与迪亚拉省交界的哈威・阿扎姆峡谷,以搜索ISIS残余势力;4月17日,伊拉克人民动员部队宣布,成功在安巴尔省西部沙漠区域切断ISIS燃料补给渠道;4月21日,伊拉克安全部队在地形崎岖的迪亚拉省开展大规模安全行动,重点针对哈姆林山脉地区。
此外,伊拉克库尔德地区遭遇无人机袭击事件再次暴露了叙利亚-伊拉克边境地区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叙利亚部分地区的动荡局势为ISIS恐怖分子的藏匿、流动提供了可趁之机。频繁的军事行动一方面也意味着恐怖主义威胁仍未根除,后续仍需各方努力。
(二)美军在伊军事动态引发地区连锁反应。
4月9日,美国《摇篮报》报道称,美军自2025年3月中旬起便已启动叙利亚东北部军事基地分阶段撤离计划,相关人员和装备逐步向伊拉克境内库尔德斯坦地区转移。近期,叙利亚哈塞克、代尔祖尔和卡米什利等地上空频繁出现直升机和无人机,护送军用车队进入伊拉克边境。4月25日,美国驻伊拉克巴格达大使馆对部署在“绿区”的反导、反炮和反迫击炮系统(C - RAM)进行实验性检查,旨在检测防御系统效能。
上述美国军事调动以及防御系统测试易产生多维度连锁反应:政治层面,可能加剧伊内部亲美和反美派别间的矛盾,反美派借此批评当前政府“纵容外国军事存在”,甚至煽动议会不信任动议以削弱苏达尼政府在今年11月议会选举前的统治基础;安全层面,直接刺激伊境内反美武装势力,将以上行为解读为“武力威胁”,增加冲突风险;社会层面,易引发周边民众恐慌,安全感持续恶化,同时进一步威胁本就脆弱的社会信任体系,可能爆发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
三是突发公共事件方面。
(一)沙尘暴跨区域侵袭伊拉克。
本月,伊拉克多地遭受强沙尘暴侵袭,频率高、范围广以及危害深。4月14日,伊拉克中部和南部地区遭遇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场沙尘暴,范围覆盖纳杰夫省、济加尔省、穆萨纳省以及巴士拉省等多个省份。部分地区沙尘强度大、密度高,能见度降至50米以下。
据相关报道称,已有1800多人因沙尘暴引发的呼吸道问题被送往医院,其中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受影响最大;多地交通完全中断,大量航班延误。
(二)伊拉克CCHF病例持续增加。
本月,伊拉克多地爆发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呈现病例分散、致死率高等特点,病例集中于基尔库克、迪亚拉等农牧业省份,其中基尔库克省是疫情重灾区之一,自4月15日确认首例病例以来,该省感染人数不断增加。
截至本月底,伊拉克全国累计CCHF确诊病例27例,涉及尔库克、济加尔、迪亚拉、穆萨纳等多个省份,其中基尔库克4例死亡、穆萨纳省2例死亡、迪亚拉省1例死亡。该病毒致死率较高,若误诊或治疗延误,病死率可超过40%。最初症状为高烧、剧烈头痛和肌肉疼痛,严重时可出现内出血、神经系统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威胁自身生命健康。
建议在伊中资企业及个人重点做好防范:一是时刻关注政策变化,增强风险抵抗能力。密切关注伊拉克汇率波动等经济指标,了解当地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等变动情况,及时做好风向转变。中国公民也应密切关注当地媒体与官方资讯以及中国驻伊领事馆发布的安全提醒,避免前往市中心、政府机构、广场等易爆发抗议活动的区域,非必要不参加公共集会或夜间出行。二是加强安全预警,保持谨慎。外出时尽量避免前往恐怖分子活跃区域、美军军事行动区以及伊叙边境,如有必要,配备专业安保人员、提前规划行程,随时保持警惕。居住和工作场所均应加强安全防护措施,设置路障、防护栏等必要的防护设施,确保室内有安全避难场所。遭遇紧急状况,迅速向当地警方及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求助。三是紧跟突发安全事件相关资讯,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针对沙尘暴,建议时刻关注气象预警,沙尘暴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同时储备N95/KN95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物资。针对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建议在牧区、农田等区域穿浅色长袖衣物并扎紧袖口、裤脚,避免被蜱虫叮咬;做好个人卫生,直接接触生肉后,要及时用肥皂洗手,避免直接接触眼、鼻、口等黏膜部位。